請利用意見回應功能提出問題,或用 flourho@yahoo.com.tw 信箱與我聯絡。

2012年5月31日 星期四

合作大樓與第一代武德殿

合作大樓

台中公園外合作大樓,即為清時敕建林文察公祠舊址。祠的舊址按清同治元年,四張犁人戴萬生倡亂,阿罩霧聞人林文察,勘亂有功。嗣後林文察征討太平天國陣歿於福建漳州。清廷為表揚其忠勇,特於漳州與東大墩兩地分別建立專祠,即所謂敕建之霧峰林家林剛愍公祠。

林文察公祠為清代劉銘傳時期所建,日治初期隨著霧峰林家將私人花園用地之後就慢慢的消失,市區改正後編為寶町、錦町六丁目,直到光復後不知用途。

從1952年8月到1962年5月的十年間,此處是宜寧中學的校地。宜寧中學為蔣緯國將軍所創設,目的是要收容裝甲兵子弟、解決教育問題,以安定裝甲兵部隊官兵生活。惟因校址狹小,礙難發展,又另覓南區復興路二段樹仔腳地段興建新校舍,1962年5月落成,同年6月5日遷入新校舍上課。

1967年張啟仲將宜寧中學校地改建為合作大樓,合作大樓位在台中公園和光復國小旁,公園路、市府路、光復路、平等街所圍成的完整街廓,佔地二千九百多坪﹝約一公頃﹞,由台中市中區合作社興建完成,公園路旁的十層樓店舖公寓﹝又名觀光大樓﹞、沿市府路、光復路及平等街的ㄇ字型五層樓店舖公寓以及中央五層樓高的豪華、聯美戲院等三幢不同類型之建築物所構成,外圍店舖公寓戶數約有四百戶。

承建合作大樓的中區合作社創設於1947年,當時台灣國宅政策剛形成不久、民間尚未投入建築業進入資本主義工業社會大量生產模式之前,在台中市的住宅供應市場上扮演著重要角色,1951年,日本醫科大學畢業、創設啟仁外科醫院、36歲的張啟仲當選了中區合作社理事主席,1952年更進而從政當選第二屆議員及第三屆議長,由於50年代人口激增、房荒嚴重,中區合作社透過與政府合作的方式辦理興建住宅之業務,1951年代向國宅興建委員會貸款在北區完成首期的「合作新村」﹝330戶﹞,為台中市早期的大規模住宅興建計畫,成為當時享譽國內的有名案例,因此多次榮獲內政部獎勵,1964年6月張啟仲當選為第五屆的台中市長,但任期未滿就因「掛圖案」利益輸送涉嫌貪污,被移送公懲會,1966年12月遭省府停職處分,1967年9月復職後於12月又遭撤職,其間二度由羅立儒代理市長。

武德殿-1

由這張空照圖可以明顯的看到下方第一代的台中武德殿及上方的林文察公祠。

1927市區改正圖

在市區改正圖上面可看武德殿的註記和林文察公祠的位置。

合作大樓空照-1

由余如季的空照圖可看見光復國小及合作大樓。

第一代武德殿-1

第一代台中武德殿的身影。(解體收藏於台灣民俗村)

武德殿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人行軍國主義,除提倡武士道精神外,並在各地修建武德殿(屬警察署),以供警察及青年子弟修練柔道、劍道,並且每月定期舉行演武大會。台中原有四座武德殿,分別在今自由路上、三民路上、市府路上及林森路上,而今只有林森路上的碩果僅存,而它不同於其他三者的是,它屬監獄附屬演武場(武德殿),故又稱刑務武德殿。

輕便車

輕便車又稱台車或是人力車,通常是用一片木板,以人力來推動小型鐵軌上的四輪木板車。木板四周各插一根竹竿,前二根給乘客支撐用,車伕則握住後二根。除了用人力推動外,也有利用風力或拿長竹竿當成是陸上行舟。為早年台灣山林、礦場、糖廠普遍使用的交通運輸工具。

人的體力畢竟有限,而台車票價是依據台灣省交通處所訂輕便軌道運費計算標準:以每台車乘坐四人,每公里若干換算出來的,因此每一台車都可以乘坐四個人,不足四人以四人收費。

試想一部台車上坐著四個大人,由車伕在上坡的軌道上,一步步的往上推著走,其速度之緩慢可想而知。他們的辛勞也是可想而知,所以在客人很多時或是體力逐漸不支時,車伕的家人都會來幫忙推。如果四人都是大胖子或是有帶孩子的,都是不受歡迎的;而出手大方的外國觀光客則是最受歡迎的。因此為了選擇客人,他們經常會發生誤會和爭執。

根據許乃懿先生所提供的小故事中,輕便車在單軌行車時,會出現一些有趣的現象。例如:交會車時,下坡的車子須讓給上坡的車子先行,因為上坡需要較大的力氣,如果中途停下來就很難再使力,所以下坡的車子常常要緊急煞車,將車子搬離鐵軌,等上坡的車子通過後才能行駛。

而且輕便車的車票價位也不一樣,分成三種:買頭等艙的乘客,萬一遇到下坡時要讓行時,可以坐在位子上;如果是一般價位的車票,則須離開位子,到路旁去等待;至於買到第三種最便宜的價錢,不好意思,麻煩請你一起幫忙搬吧!﹝摘自時光火車﹞

輕便車

輕便車-1

人類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在不同的時空環境下會產生不同的交通工具,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拿台中地區早期而言,過去的員外是騎著馬到各處的佃農處收租,農民則拉著牛車載貨,一般人花錢請轎夫抬轎或坐人力拉車。

日治末期到光復初期,台中還有許多輕便車的行駛路線協助旅人到比較偏遠的地區,在西屯路、大雅路、北屯路、三民路、台中路上都設有這樣的輕便車鐵軌,以人力推動簡單的交通工具,方便行人減輕走路的辛勞。後來慢慢的流行用三輪車及汽車載客,能夠走動的範圍不受限制,固定路線的輕便車運輸系統就很快的被淘汰而消失無蹤。

只是風水輪流轉,當道路上過多的的汽機車行駛造成交通問題之後,政府又要推動大眾運輸捷運系統,廣設候車站讓公共汽車行駛固定的路線讓行人代步,這種交通輪迴方式也很好玩。

2012年5月30日 星期三

台中知事官邸

閑院宮載仁親王(1865-1945)是日本皇室的重要成員,閑院宮第六代當主。他是一名職業軍人,從1931年到1940年載仁親王出任參謀總長。

1908年台灣鐵路縱貫線全線通車典禮在台中公園舉行,特別邀請閑院宮載仁親王來到台中主持通車典禮。當時日本皇室成員到地方視察,那可是驚天動地的大事情,因此從台中車站到市區到台中公園所經之處張燈結彩熱鬧非凡,皇室威嚴與禮儀都不能馬虎可想而知。當時閑院宮載仁親王所臨時居住的地方就是台中知事官邸。

閑院宮

日本閑院宮載仁親王

File0002-1

建於1899年的台中知事官邸位於台中州廳的後方,即後來拆除改建為台中市議會之所在地。

43021

民權路上台中知事官邸用漂亮的鐵欄杆做成的圍牆。

43521-1

閑院宮載仁親王從知事官邸臨時住處出門的陣仗。

File0004

台中知事官邸彩色明信片。

41301

1972年台中市議會新廈落成,中央三人為劉火旺、林澄秋、陳慶星。

DSC_0570

2010年台中縣市合併為院轄市,台中市議會改為交通局的辦公室,將來可能會拆除成為商業區。

台中全安堂本店

日治時期中正路靠近自由路,彰化銀行的旁邊有一家「全安堂本店」的建築物,應該是一家頗有規模的藥局,其紅磚製造的外表展現出當代建築的特色,經過多年沒有被拆除而保持原狀,實在是非常幸運。如今被魏清海太陽餅老店租下來販賣台中名產也算是適得其所,雖然添加的廣告招牌有些過份,至少還沒有破壞原貌值得表楊。

44311

日治時期的全安堂本店,看遊行繞街車隊的陣容,應該是有錢有勢的盧姓人家。

DSC_0557

現在的魏清海太陽餅老店。

納涼會

從前台中市商會每年夏天都會在台中公園舉辦大規模的「納涼會」,好像是現代的夜市一樣,到處都是賣東西的攤販,最多的是販賣各種冰涼飲料的攤子,市民們都會相邀前往看熱鬧。市區的商店也會聯合舉辦促銷活動贈送摸彩券,大家到行啟紀念館摸彩換獎品,抽到「銘謝惠顧」的機會也不少,反正大家都玩得很高興,值得懷念回憶當年的商業活動。

45541

昔日台中公園的夜間景觀。

45561

台中市商會在台中公園舉辦「納涼會」活動。

45551

納涼會最多的是賣冰涼飲料的攤販,還記得屘姨丈涂錦泉也曾經在公園裡擺了一攤賣楊桃汁。

2012年5月29日 星期二

聯福實業總行及興建中的綜合大樓

44131

1954年位於台中市中正路與自由路口的東海大樓聯福實業總行開幕,1956年台中市舉辦台灣省第十一屆全省運動大會,馬路當中設置精神排樓熱鬧非常。

左邊鄰居「樂達利」也是一家糕餅店,他們家的吳乃光、吳乃仁、吳乃德三兄弟都很會讀書。

44181

拆除日治時期行啟紀念館改建為八層樓高鋼骨結構的綜合大樓商場,完成於1961年時期,成為台中市最熱鬧的地區。

文樂戲院

台中市中正路與成功路之間的中華路上,從前有一家文樂戲院,那是大姊夫蔡民雄家族所開設的戲院,大姊夫在1978年即因車禍往生,他在衛道中學高中的同學有簡肇涵、于大川、施宗雄等人,都還和大姊何秀富經常聯絡。

大姊剛結婚的時候,我們還常到文樂戲院去玩,也因大姊夫的關係,三姊何秀琴才會嫁給家族在屏東經營戲院的三姐夫邱健太,這些都已經是陳年往事了。

43121

昔日台中市中華路上的文樂戲院。

43131

文樂戲院的歷史照片。

台中林氏宗廟

位於台中市南區國光路55號的台中林氏宗祠俗稱台灣林氏宗廟,為台灣中部地區舉足輕重的林氏祠堂。本宗廟於1983年12月28日榮獲政府評定為國家三級文化古蹟。

數易其所的林氏宗祠,原創建於清嘉慶年間﹝1796-1820﹞,初名「林祿公祠」,建於內新莊(即今台中市大里區內新村)。後經數次遷移,終於昭和五年﹝1930﹞於現址竣工。 林氏宗祠建築構造基本上以閩南傳統建築的營建方式為範疇,其中木構架部分,因係由漳籍名匠陳應彬師傳親自督造,力求造型美學與結構力學的完美組合,致成為本宗祠最具代表者。

台中林氏宗廟,奉祀的是祖先牌位。主祀開林太始祖比干公、開林始祖周博陵林堅公、閩林始祖晉安郡王祿公和林氏列祖列宗牌位,配祀建廟有功人員的長生祿位。左右護龍的「護龍廳仔」,龍面壁為林氏開基祖「比干公堂」,虎面奉祀媽祖;媽祖林默娘雖貴為天上聖母,受萬民景仰,但在林氏宗廟裡,仍是林氏子孫,所以奉祀於位階低的虎面。

台中林氏宗親家族龐大,歷代能人輩出,早期對於台中地區的開墾防衛及後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方面的貢獻都有重大的影響,尤其是霧峰林家的勢力無所不在,使得林氏宗廟成為最特殊的宗廟組織。從前林氏宗廟的範圍佔有整個街廓位於其正中,二戰之後財務困難將周邊土地出售,造成現今被包圍在建築群之中,只能由門口一條小路出入非常可惜。

DSC_0540

林氏宗廟要由這條小路進出。

DSC_0541

進入宗廟範圍的門。

File0001

日治時期林氏宗廟的樣貌

DSC_0542

宗廟殿堂及大庭。

DSC_0543

正門口。

DSC_0544

庭前照壁。

DSC_0548

忠孝堂。

DSC_0549

精工打造的屋簷雕像。

DSC_0550

宗廟內景。

DSC_0551

牆上窗格。

DSC_0547

林清隆正在為媽祖神位上香。

DSC_0555

林氏宗廟總幹事林清隆先生。

2012年5月27日 星期日

清代考棚

根據資料台中市有二個清代考棚建築遺跡,一個在水源地,一個在民生路39巷內,老實說我都沒有親眼看見過。可見台中市光想要享有「文化城」的雅名,事實上市政府主政者並沒有多少文化素養,了解什麼是文化。

台灣府儒考棚

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網站有提到:「台灣府儒考棚,其現址在台中市西區民生路三十九巷內,原為清光緒十七年(1891)新省會台灣府城小北門街內建築群的主體部份,俗稱考棚,為今日台灣僅存的考棚建物。」

考棚-1

考棚-2

這是民生路39巷內的台灣府儒考棚,無法置評。

水源地湧泉閣

猶如一場時光之旅,水源地公園的前身可溯及清末儒學考棚,於日治時代大舉拆遷,成為後來的「湧泉閣」,但歲月消蝕,如今,僅存影中姿態任憑弔。

台中市北區雙十路上的文英館是市區之藝文空間,鄰近的台中游泳池在炎炎夏日是戲水好去處,一旁的一中街是著名的夜市、補習班聚集之所,鎮日人聲鼎沸。回首60年前,這裡卻是台中市最大的「水源地」公園,園內有一座古色古香的中式木造建築「湧泉閣」,正是台中市民休憩之所在,然而在時代變遷下,湧泉閣早已塌毀,留下的,只有在老照片中所呈現的風姿,以及層層的思念。

關於湧泉閣的歷史,要從1889年台中建省說起,當時清廷以東大墩(現今台中市中區)及橋仔頭庄(現今台中市南區)為省城基地,斥資興建台灣省城,並在城內設有台灣府儒學考棚,以供台灣各地學子來此考取功名之用,沒想到這座考棚只使用過一次,在1895年日本佔領台灣之後,廢止了科舉考試,改採現代的學校教育。

除了廢止科舉考試之外,日本政府也大幅改造台灣。以台中市來說,不但將原有的城牆及城門拆除來興建道路,而清朝時期所興建的孔廟、文武廟、官衙也陸續遭到拆除,改以現代化的水泥、紅磚建築,至於在台灣府儒學考棚方面也因此被拆除,部份的木造建材轉賣給民間,據說為大甲的杜姓家族所購買,以牛車運回大甲興建祖厝。雖是遭到拆除命運,可是日本政府認為部分清代建築物具有古蹟及歷史意義,因此將北門樓遷移到台中公園內,而台灣府儒學考棚主樓則被遷移到新高町的水源地。

水源地是台中市飲用水的供應地點,不但設有抽取地下水及儲水等設備,更設立一座游泳池,即現今位於雙十路上的台中游泳池,而台灣府儒學考棚主樓被遷移至此,即更名為「湧泉閣」,成為台中市的名勝及地標之一。

1932年,台中州告示第50號公告,規劃在台中公園東北方向之水源地來開闢「水源地公園」,內有游泳池、體育場等設備,使得市民有休閒健身的地方,這正是台中市最早的運動休閒體育園區,而湧泉閣也被納入其中,甚至如同台中公園內的「池亭」,被視為是「水源地公園」的標誌。

當時,湧泉閣上可以俯看水源地公園全景,甚至於在台中游泳池內的泳客也被「一覽無遺」,因此在民風保留的年代,就有些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遊客專門跑到湧泉閣上,觀看在池內游泳的女性,這也使得湧泉閣蒙上一層污名。

到了1950年代,湧泉閣因年久失修而塌毀,台中市政府並無重修之打算,而將其清理之後,湧泉閣自此消失在台中市區之中。目前湧泉閣的所在地已改為小型公園,每日清晨時分,總有不少愛鳥人士提著鳥籠,前來此地溜鳥,並讓愛鳥相互比賽鳴叫聲。在小鳥清亮的叫聲中,陽光逐漸明亮起來,都市裡的一天忙碌生活就此展開,但會有幾個人記得,這裡曾經有一座木造的亭樓呢?大概也只能從泛黃的老照片中找尋其蹤影吧!﹝摘自台中認同網  林良哲﹞

考棚

水源地湧泉閣的清代考棚原來座落在台中州廳的位置,日治初期還曾作為政府廳舍使用,又因建造新的州廳,1924年將考棚主樓搬遷到水源地做為前朝政府文物保存,1950年代因年久失修而毀棄,所以忘了吧!再想它又有什麼用!

日軍台中分屯大隊

日本軍隊近衛師團於1895年開始進佔台中,1896年台中混成第二旅團第一大隊及第三大隊進駐台中守備營區﹝干城營區﹞,1897年至1907年之間逐漸在營區建造大規模的軍營,從「台灣步兵第一聯隊第三大隊」改稱為台灣守備隊的「台中分屯大隊」。

日軍在干城營區內設有混成第二旅團司令部、大隊下轄步兵、騎兵、砲兵、工兵,另附設有憲兵分隊及衛戍病院,更設置有監督部,其下有獸醫部、法官部、衛戍監獄、補給支廠等單位,此外營區內還有練兵場、射擊場及墓園。

1990年干城營區完成第六期土地重劃,但因大部分土地屬於國有單位,因此至今還有許多閒置未經投資建設的部分,影響到中區的繁榮。

分屯大隊-2

日治時期的干城營區是日軍台中分屯大隊的駐地。

分屯大隊-3

營區面積廣闊與外界隔絕。

分屯大隊-1

後來增建了許多營區設施。

台中公會堂

1945年台灣光復至今快要七十個年頭,我們這群六、七十歲的老台中人要回憶台中市光復至今的一些事物都已經覺得模糊不清,如果再不想辦法將一些故事保存下來,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

我們都還記得自由路上公園對面的白宮酒家,原址現在已經改建為自由路立體停車場,而白宮酒家那棟建築物的前身在日治時期是什麼呢?大家都說得不是很清楚,畢竟當年我們都還沒有機會參與。

從「日治時期的台中」這本書當中,剛翻閱到「台中公會堂」介紹的時候,並沒有特別留意,後來才恍然大悟,這就是我要尋找的地方。

市民館

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1899年台中縣知事木下周一設置了一處官吏的娛樂場所,後來搬來搬去,1909年在公園旁成立「台中俱樂部」,1927年在民族路上建造「市民館」做為一般市民休養娛樂聚會的機關,屬於社會教育工作,為各都會均有的設施之一。後來將台中俱樂部轉入台中公會堂。

市民館

原民族路的市民館位於財神百貨的對面。

市民館現況

市民館改建的百貨公司,如今也遭閒置。

台中公會堂

1915年大家覺得台中俱樂部的場所不適用,發起建造台中公會堂的計劃,1918年在自由路興建台中公會堂,並於1923年增建附屬建築物完工啟用,成為學術、技藝、宗教、慈善等活動的集會所。

台灣光復之後,台中公會堂成為白宮酒家所在地,停業後在林柏榕擔任市長期間拆除改建為自由路立體停車場。

台中公會堂-1

台中公會堂。

台中公會堂-2

台中公會堂。

台中公會堂-3

台中公會堂及其附屬建築物。

台中公會堂-4

台中公園後方可以看見的紅色樓房即為台中公會堂。

DSC_0528

台中公會堂拆除後改建的自由路立體停車場。

2012年5月26日 星期六

兄弟會慶祝林宗男嫂當選模範母親

2012/05/26 BOSS兄弟聯誼會林宗男兄嫂林陳姿延女士,當選本年度台中市模範母親頗為難得,特別邀請兄弟會成員在大里區菊園日本料理設宴慶祝,聯誼會也製作一面匾額相贈紀念。

大家說這是我在去年當選模範父親請客所創下的惡例,我說歡迎大家都能夠當選模範父親或模範母親,盡量的辦桌請客。

DSC_0460

BOSS兄弟聯誼會林宗男兄嫂林陳姿延女士,當選台中市模範母親拍照留念。

2012年5月24日 星期四

台中二中及篤行國小

1922年台中二中成立於現今台中高農之處,名為「台中州立二中」以招收日籍學生為主。1946年日籍學生遣返日本之後,在英士路原「第二女中」校址合併復校,定名為「台灣省立台中第二中學」。

台中市有省立台中一中及省立台中二中二所專收男生的省中,以台中一中的知名度比較高,因此有許多人不知道省立台中二中所在的位置。

DSC_0428

國立台中第二高級中學的校門。

DSC_0429

台中二中隔著英士路對面的外操場。

篤行國民小學

篤行國小是由台中公學校分支,於1943年遷至篤行路321號現址,校名為「昭和國民小學」,1946年奉令改名為「台中市仁愛國民學校」,1947年再度改名為「台中市北區篤行國民學校」。台中市區居民畢業於篤行國小的人數不少。

DSC_0432

台中市北區篤行國民學校的校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