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利用意見回應功能提出問題,或用 flourho@yahoo.com.tw 信箱與我聯絡。

2012年4月23日 星期一

漫步台中公園

2012/04/23 身為台中市中區的原住民一個甲子以上,其實並沒有真正去了解台中公園的每一個角落,這就是近廟欺神的一種詮釋,我只記得小時候在湖裡划船,可以將小艇穿越湖心亭的底下,如今湖面長高不可能再玩這種遊戲了。

今天中午拿著相機到台中公園繞了一圈拍照片,好像是到國外旅遊一樣,回家可以寫遊記,果然在維基百科中找到台中公園的詳細介紹,毫不費力的就可以看圖說故事,讓大家回味一下熟悉的台中公園。

台中公園的歷史沿革

台中公園週邊為台中早期發展地區之一,當時公園內的大土丘(砲台山)亦為台中古名「大墩」的發源地,而日月湖也是綠川流經形成的天然水塘。

1900 年台灣總督府於台中市實施「市區改正」計劃,除將台中市區街道採棋盤式規劃,並規劃公園設施,最初公園原規劃在今台中車站位址,後因鐵路經過而變更公園位址遷至此地(車站預定地上的台中物產陳列館亦拆遷至台中公園內),當時除了由霧峰林家捐出名為「瑞軒」之私有花園為建地外,並結合台中省城之北門樓、大墩街東北端的砲台山(東大墩孤丘)為建地,其建築經費全由當地官民捐獻。1903 年10月28日落成啟用,初名「中之島公園」,公園初期尚無台中地標-湖心亭。

兒童公園的國父銅像

DSC_0002

為紀念後藤新平而設立的雕像,建於1911 年,位於今兒童園區內。他輔佐兒玉源太郎完成台灣西部鐵路的全線貫通,故在台中公園內設立其銅像紀念。1947 年,台中參議會決議拆除後藤新平銅像,改立國父孫中山銅像。圖中兒童公園的字樣為前台中市長林柏榕所題。

砲台山

砲台山原是東大墩孤丘,海拔89公尺,為日治時期的台中市第一高峰(當時北屯、西屯、南屯三區尚未納入台中市)。為何成為砲台山有兩則由來。一為清光緒年間,台灣鎮總兵藍廷珍平朱一貴事件時,於大墩街旁置高點處架設兩門砲,而得砲台山之名。另一個為1895 年時日本攻打台灣,在此地架設三座大砲以防止台灣反抗軍,後稱為砲台山。

DSC_0007

砲台山上的望月亭:位於砲台山山頂處,台灣光復後1948 年興建。

勝利碑

此碑基座原為台中建城時,北門外供外江官員死亡時,運棺回鄉前暫停靈柩的厲壇。1902 年,因水土不服、衛生條件不佳導致大量日軍官兵因此而死,因此設立「台中招魂社」,原位於老松町(今復興路三段舊台中酒廠附近),後因縱貫鐵道預定通過,明治38年2月移於現址,改為「招忠碑」,為祭祀領台後中部地區日人戰死者弔祭的祭拜場所。台灣光復後再改為勝利碑。

DSC_0005

日治時期的「招忠碑」,台灣光復後改為「勝利碑」。

放送頭

1935 年,於公園內建造的廣播擴音台,此播音台為台中放送局所興建,一般台灣人稱之為「放送頭」。台灣目前僅有台北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及台中公園內各存一座。台灣光復後,由中國廣播公司台中廣播電台接收,一直使用到1960 年代才停用。

321

在公園內播放廣播電台節目的「放送頭」。

望月亭

台中公園內有兩座望月亭,分別是清光緒時期的北門城明遠樓以及戰後建於砲台山上的望月亭。

明遠樓:1885 年清朝將台灣設為行省,首任巡撫劉銘傳計畫將省城由彰化縣署遷至大墩,作為台灣省城,故於1889 年派台灣府台灣縣知縣黃承乙負責建城以及吳鸞旂擔任財務總管,城垣分為八門、四樓,其中大北門立於今自由路台中公園入口處附近,名為坎孚門,門上樓名為明遠,後因劉銘傳去職而中止建城而荒廢。

日治時期,台中因實施「市區改正」計畫,開始拆除城垣城樓以及大量清朝時期官署建築,僅留下大北門上層的明遠樓。1903 年台中公園落成,當時台灣地方士紳請願留城門作為紀念,便於10月28日,將門樓移到公園內的砲台山旁現址。初名為「觀月亭」,1948 年重新整修後改名「望月亭」。亭中有「曲奏迎神」匾額(神是對墳場陰魂的敬稱),是台灣知縣黃承乙於1891年所題,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為台中公園最久歷史的一個紀念物。

DSC_0010

大北門城樓遷建的「望月亭」。

更樓

清光緒1889 年,台中仕紳吳鸞旂建公館於新莊子(今東區大智路30號一帶),佔地千餘坪之公館(後人稱為吳鸞旂公館),更樓原為吳鸞旂公館之正門門樓。台灣光復後,後代吳子瑜將該公館賣給國大代表顏欽賢。1951年,當時市長楊基先計畫籌建台中孔廟,顏欽賢為表贊助之意,將公館及土地廉價賣給台中市政府,作為興建孔子廟用地。後因不宜建孔廟,經台中市議會審議將公館標售,1983年僅將更樓部份遷建於台中公園內,為目前台灣碩果僅存的中式更樓建築物。

DSC_0016

目前台灣碩果僅存的中式更樓建築物。

DSC_0017

更樓旁的小道立有當年建造神社時奉獻單位的紀念石柱。

孔子像

台中神社在1942年遷建到新高町水源地公園內(今台中忠烈祠與孔廟),升格為國幣小社,原台中公園內的縣社台中神社主體被拆除,在主體處另立兒玉源太郎紀念銅像座,戰後被拆除。1973 年,由台中與日本的獅子會共同捐贈孔子像立於兒玉源太郎基座上。

DSC_0021

兒玉源太郎紀念銅像座,戰後被拆除改立孔子像。

思恩堂

基督教中國佈道會台中思恩堂,創立於1949年。當時基督教中國佈道會派上海沈保羅牧師來台設立教會,最初設在日治時期的日本教會聚會(今太平路國語禮拜堂)。後因人數暴增而另尋場地,於1952年遷建於現址,並經總統蔣中正親題「思恩堂」墨寶,於2月14日舉行獻堂禮拜。

DSC_0025

基督教中國佈道會台中思恩堂。

DSC_0031

遠望位於台中公園旁的台中圖書館及思恩堂。

台中市警局公園駐在所

DSC_0030

警察局專門維持台中公園治安的「台中公園駐在所」。

DSC_0035

台中公園的景色。

湖心亭

位於台中公園之日月湖內,不僅是市定古蹟,更是台中市的精神象徵,也是台中市政府的府徽意象來源。日治時期有「雙閣亭」、「弘園閣」、「香閣」之稱,為雙併式尖頂涼亭,亭子水面下以混凝土柱支撐,平台以上樑柱以木架為主結構。外圍護欄以鑄鐵式欄桿。主柱上亦設鑄鐵造燈架。屋頂尖端以四脊圓弧交又為頂高設計之造型。

開園之初公園內僅有草棚式涼亭一座,為第一代「池亭」。1908年10月24日,第二代池亭是為了在台中舉行的「台灣縱貫鐵道全通式」而建,做為鐵路開通的紀念建築物,當時來台灣主持的日本皇室閑院宮載仁親王由鐵道部長長谷川謹介引導進入此亭休憩。湖心亭經多次修建,於1985 年修繕時,屋瓦改為鍍鋅鐵皮瓦,表面漆以紅色油漆。台中市政府於2007年10月19日再次整修,經古蹟修復委員會討論後,恢復至銅瓦時期的赤銅色屋頂。

DSC_0042

台中市的象徵「湖心亭」。

DSC_0040

台中公園的美景。

DSC_0037

面對台中公園美景的「合作大樓」應該是擁有景觀價值的高級住宅,如今有待搶救。

DSC_0043

這樣的合作大樓需要改造。

2 則留言:

  1. 哇,我在光復國小讀了六年,每天經過公園,裡面的古蹟幾乎也都沒看過。小時候划船都會特地到岸邊"欣賞"亮粉紅色的福壽螺卵,合作大樓巷子裡有許多柑仔店,小學生放學都會到裡面刺激消費。

    回覆刪除
  2. 台中公園遺址(牛罵頭文化)
    後藤新平像->孫文像
    東大墩(砲台山)
    東大墩:前方假山、防空洞、望月亭
    東大墩:百年老樹爪哇合歡
    東大墩:三角測量原點與輔點
    東大墩:兒玉源太郎像->抗日忠勇將士民眾紀念碑
    昭忠碑->勝利碑
    北門明遠樓(望月亭)
    吳鸞旂公館更樓
    載仁親王樟樹
    池亭(湖心亭)
    放送頭
    思恩堂
    縣社台中神社:神馬、基座、鳥居
    石燈籠(寶珠殘件)、石燈籠(竿殘件)
    石獅(疑似原台灣府城遺物)
    百年老樹爪哇合歡(已枯死)
    李益勝塑像(見義忘身)
    新大門(公園路與自由路二段轉角,王水河設計)
    日治時期大門(雙十路一段與自由路二段轉角)
    日治時期出入口(公園路與市府路交岔口)

    台中氣象站
    民防管制中心(大型掩體)
    中興堂
    舊台中圖書館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