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利用意見回應功能提出問題,或用 flourho@yahoo.com.tw 信箱與我聯絡。

2011年6月13日 星期一

張廖家廟

沿革

西屯張廖家廟『承祜堂』位於台中市西屯區西平里西安街 205 巷 1 號,奉祀張廖第六世祖『張廖天與』,基地面積約有 2925 公畝,建築面積約為 1488 公畝,於光緒 12 年籌建,光緒 13 年﹝西元1887年﹞起建,大正5年(西元1916年)完工,其格局類似客家建築,主體建築以傳統三堂二過水加一圍屋之客家常見環形土樓,而其斗栱形式之多樣為它處少見,有方形、八角、碗形、菱形、花瓶形等,目前仍保持傳統家廟,即俗稱『紅廟、黑祖厝』之最大特色,我們從正殿、過水及圍屋外牆粉飾成黑色,可以窺見。

張廖家廟因年久失修,屋頂、樑柱及內外牆嚴重損壞,臺中市政府在民國 77 年 3 月分三期進行修護工程,至民國 83 年 8 月修復完成,總工程費 2600 萬元。九二一大地震時,部分建築結構受損,台中市政府在民國 89 年發包進行修繕,民國 90 年竣工。

張廖姓氏探源

張廖家族源自明初的張元子,原屬於同宗,堂號為『清武』,是從張氏的郡號『清河』與廖氏的郡號『武威』,各取堂號前一字而組成。至於廖姓又分為單廖與雙廖,此張廖家廟即是張公廖媽之後代子孫所建,俗稱張廖公廳,而雙廖姓後代雖然在戶籍上登記為廖姓,但去世後墓碑上卻多刻了張姓,乃因來自雲霄的張愿﹝再輝﹞入贅紹安官陂廖三九郎的家,但言明其後代必須「生當姓廖,死必歸張」,所以,我們可以在廖氏族人的墓碑上發現都是刻上張姓。

目前廖姓為台灣第十八大姓,祖籍地在福建省潭州府紹安縣官陂藍田樓,廖姓全台以二崙、西螺最多,台中市則集中在西屯﹝俗稱西大墩街﹞、港尾一帶;另台中張廖家族也是從二崙、西螺一帶來此地開墾,並定居於此。關於日後張廖家族之清河堂派,因子孫越來越旺茂,計有日盛、日裕、日旺、日亮、天賦、天與、分享等派。

今西屯之張廖家祖屬於「天與派」,是清康熙 40 年﹝西元1701年﹞,紹安人廖朝孔渡台時,起初在雲林縣二崙鄉一帶開墾,雍正  1 2 年﹝西元1734年﹞,接受台中岸裡五社總通張震萬﹝達京﹞邀請,與秦登﹝延﹞鑑、姚德心、江又金、陳周文等墾首,合組『六館業戶』,以割地換水方式共同開發台灣中部平原,出資開墾『葫蘆墩圳』﹝舊稱貓霧圳﹞,引大甲溪於樸仔籬口,圳分上、下埤,長約四十餘里灌溉拺東堡千餘甲地。當時以廖朝孔為墾首之持有地分布在永興庄一帶﹝即今西屯港尾里﹞,廖朝孔便成為開發西屯地區的重要人物,其子孫繁衍也多分佈在這一個地區,港尾里有一間清武家廟便是紀念他的祠堂。

建築特色

廖朝孔從雲林二崙帶來的墾戶大多落腳在西屯一帶,子孫繁衍越來越多,宗親廖登渭為了慎終追遠和凝聚宗族力量,光緒 12 年(西元1886年),倡議興建家廟,獲得廖建三、廖國治等張廖族人熱烈響應,捐錢、獻地,推派三人管理公業。光緒13年﹝西元1887年﹞開始興建,而於西元 1911 年祠廟落成,並繼續興建左、右護龍(即圍屋),大正5年(西元1916年)完成所有建築。其後雖曾因天災,人禍造成損壞而有所修補,但整體建築仍維持著以前的規模,只是,隨著民間興起收藏古物的潮流,一些不肖的貪婪小人,為了利益而將屬於張廖家廟傳統建築的裝飾部分如木雕鰲魚、鳳凰等偷走。﹝摘自重慶鄉土資源網﹞

2011/06/13 中午頂著大熱天,與劉曜華老師一起到逢甲大學附近去吃蒸餃與酸辣湯,這是以前我們常去百吃不厭的地方,四籠蒸餃及二碗酸辣湯只花140元。

飯後繞到隔壁的張廖家廟走一走,天氣很熱,但是能夠看到台中市的古蹟被逐一的保留起來,心中還是很高興。有關於「張廖」這個姓氏的典故很有趣也很特殊,所謂「生廖死張」蘊含著對祖先的慎終追遠,在家族文化傳統上有特殊的意義。

IMG_0223

台中西屯張廖家廟修建誌

IMG_0225

張廖家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