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利用意見回應功能提出問題,或用 flourho@yahoo.com.tw 信箱與我聯絡。

2013年7月2日 星期二

感懷李國修先生

(中央社記者鄭景雯台北2013年7月2日電)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今天凌晨3時34分因大腸癌病逝,享年58歲,屏風表演班工作人員表示,李國修病逝時面容安詳。

《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台灣表演工作坊於1985年3月1日推出的相聲舞台劇,是表演工作坊的創團之作。演出者為李國修、李立群,導演賴聲川,劇本為三人共同創作。是台灣80年代,小劇場創作的一齣代表作。

《那一夜,我們說相聲》被稱為近年來台灣劇場文化的奇特現象,有人說它是精緻藝術和大眾文化的結合,是用相聲來寫相聲的祭文。因為我們那時發現相聲已經死了。

但是賴聲川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卻使瀕於滅絕的台灣相聲起死回生,這個由五個相聲段子所組成的「相聲劇場」,借由正在消失中的藝術形式來反映現代社會中的許多事物與觀念的消逝。

故事發生在華都歌舞廳,兩個惡俗的夜總會主持人,介紹說久未露面的相聲大師將重返舞台,但結果找不到大師,只好自己冒充。於是時光倒流,回到相聲盛行的年代。一共五個段子,展示不同時代的相聲,而每一個段子都和失去有關:傳統的失去,文化的失去,記憶的失去…當時一下子轟動台灣,外行覺得非常好笑,內行覺得是一種對於文化的評論。

那一夜我們說相聲

0951061456-6

我的家人都很喜歡《那一夜,我們說相聲》這個相聲節目,也可以說是家庭中小孩子成長過程的共同回憶,大家對節目的內容都可以朗朗上口,同時將抗戰及台灣光復初期眷村的故事回味一番,也要感謝李國修、李立群,導演賴聲川等人共同製作出這麼值得懷念的節目。

李國修

李國修先生畢生忠於表演藝術讓人欽佩,如今突聞噩耗教人不捨,也感覺到某一個世代的消失心中非常感慨。

[李國修先生]----何郁欣

今早起床,不知為何想起「蘇三起解」這首曲子,那是初中時參加學校的戲曲研習營,講師馮翊綱教我們的,事隔二十年,突然在這個時候迴蕩在腦海。打開電視卻看到李國修老師癌末離開人世的消息。

小時候店裡生意繁忙,入睡時爸爸媽媽通常都還在店裡準備打烊,所以他們買了許多錄音帶讓我一個人睡前聽著入眠不會感到寂寞。一般小孩的睡前故事不外乎是童話故事,但我聽的是許多相聲的作品,有正統派的相聲集錦,是魏龍豪與吳兆南兩位大師說學逗唱之大全;也有大陸內地馬季大師的段子;馮翊綱宋少卿的相聲瓦舍…更有讓全家津津樂道的「這一夜,我們說相聲」。

這一齣由李國修與李立群兩位演出的舞台劇段子堪稱經典之作,由一段西餐廳表演開天窗的狀況劇開始,慢慢帶出各式各樣的故事。對於當時十歲左右的我來說,什麼北京城八大胡同,躲防空洞,西門町,老先生到公園遛畫眉鳥比誰聲音嘹亮等等的時空場景是非常陌生的,但聽著單純的聲音檔,在我腦海裡自己想像著畫面,好像我也跟著劇中人在現場看到跟自己姓名一模一樣叫王地保的老頭子出殯;在防空洞裡吃著梅花三弄裡的砂鍋芋頭;仔細思考三隻毛毛蟲排成一列的問題;想知道他嘴邊那沱牛油到底擦了沒…

這些疑問永遠沒有辦法解答,隨著李國修老師離苦得樂,我真的體會到,肉身是一時的,精神是永恆的,這些作品將永留在我們的記憶裡,無論誰一提到段子裡的經典台詞,大家便會記起這一兩個鐘頭裡,大師們用自己的聲音表情帶給我們一段穿越時空,拍案叫絕開懷大笑的美好時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