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春宮媽祖又稱「藍興媽祖」,俗稱「台中媽祖」。前稱具傳承藍廷珍創建「藍興宮」之意涵,距今已近三百年;後者則始自日據時期,係信徒對萬春宮媽祖普遍的稱名,距今也逾百年。
台中媽祖於康熙六十年﹝1721﹞來台,時因台灣發生朱一貴事件,總兵藍廷珍奉命平亂。為此,藍廷珍親赴湄洲朝天閣,恭請聖母正身﹝三媽﹞,隨船保護來台。登台後,藍廷珍將聖母駐駕先奉於台南大天后宮。雍正元年﹝1723﹞,亂事平靖,再迎聖母奉祀於大墩庄店﹝今台中市三民路一帶﹞,定名為「藍興宮」。
乾隆五十一年﹝1786﹞,發生林爽文事件,戰火蹂躪大墩庄店,藍興宮亦遭波及。乾隆五十四年﹝1789﹞,為求社會安定,一度修復廟庭。嘉慶年間,由於廟宇遭風雨剝蝕,地方聞人林開梅、許其昌等募資改建,更名為「萬春宮」;本具私廟性質的「藍興宮」,自此轉變成眾人捐資修建的「萬春宮」。
民國二年﹝1913 日大正二年﹞日本總督府進行市街改正計畫,萬春宮正殿因位於改建道路的交叉路口,﹝今成功路與平等街口﹞,遂被拆毀殆盡。原來巍峨壯觀、美侖美奐的百年宮殿式廟庭建築一夕消失;萬春宮媽祖一度淪流奉祀於附近店家。
拆毀廟庭,並無法離散信徒對媽祖恭敬崇祀的心。在「看不見的萬春宮」時期,媽祖信徒人數有增無減,虔誠的信徒數度展現龐大的信仰力量。
民國六年﹝1917﹞,信徒舉行五媽會的遶境活動,藝閣、詩意、古樂燦行。民國十三年﹝1924﹞,信徒發起湄洲進香活動,並迎湄州二媽﹝十八庄出巡媽﹞,傳為盛事。
民國二十六年﹝1937﹞,日本政府實施皇民化運動,台灣的傳統民間信仰屢遭挫折,迎神遶境活動被迫取消,萬春宮媽祖信徒也由公開聚會轉為私人敬拜,公開性的祭祀無法再行。
民國三十六年﹝1947﹞,地方望族林坤、林景焜先生組織「萬春宮廟宇重建委員會」,聯合善士信眾之力,於現址重建萬春宮,力圖恢復原廟巍峨寬闊、莊嚴肅穆之舊觀。民國六十年﹝1971﹞,萬春宮陸續修建正門「天后閣」牌樓。
光復初期,萬春宮的廟庭只有今拜庭區域,面積不到十坪;民國四十年﹝1951﹞,正殿與廂廊修建完成;民國六十年﹝1971﹞,增築天后閣牌坊。民國九十八年﹝2009﹞,在文化台中的理念下,台中市政府於萬春宮周圍馬路修築四聖獸圖騰磚道。
萬春宮管理委員會成立以來,秉持傳頌媽祖慈悲孝順之德行、濟世護民之願力,強調正行正道的宗教智識,並藉以實現淨化民心之宗教目的。
萬春宮除主祀媽祖外,另有主配祀神觀音佛祖及註生娘娘、副配祀神、客座神及護法神等,祀奉神明百餘尊。其中以副配祀神明最多,例如三官大帝、南斗星君、北斗星君、城隍爺、文昌帝君…等。
萬春宮奉祀多達百餘尊的配祀神佛,與台中市市區的發展有密切關係。台灣光復後的三、四十年間,中區附近是台中市的行政、金融中心,也是繁榮的商業區,寸土寸金,廟宇擴興困難。在世俗化的社會中,廟宇也必須趨向大眾的需求,兼顧信眾的各種需求,因而萬春宮配祀許多佛道聖神,並於神佛聖誕時舉行紀念法會。
萬春宮廟產文物
成功路平等街口萬春宮外觀。
萬春宮正門。
門口路中央地面的青龍圖騰。
萬春宮正殿。
1891 清光緒時期的綠色匾額「海晏河清」。
萬春宮後殿。
月之家食堂陳朱定先生在幾十年前所敬獻不鏽鋼製的點油燈,在我小學的時候,月之家食堂位於民族路平等街附近,其子陳耀明、陳耀清二兄弟是我的同學,後來陳耀清成為堂姊夫紀德喜先生的女婿。當年我常到月之家食堂的餐桌偷喝桌上好喝的日本黑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