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1日 星期一

非洲大蝸牛

端午節左右,天氣潮濕雨後初晴,辦公室門口出現了一隻蝸牛慢慢的爬動,於是借來相機拍照留念,慢慢研究。

非洲大蝸牛 Achatina fulica 是中大型的陸棲蝸牛。成體殼長一般為7-8公分,最大則可長到超過20公分。夜行性,喜好潮濕的環境。原產地為非洲東部,但目前已經廣泛分佈於亞洲、太平洋、印度洋和美洲等地的濕熱地區。

台灣日治時期1932年(或作1933年)由台北帝國大學日籍教授下條久馬一以食用因素自新加坡將非洲大蝸牛引入台灣。但因為缺乏計畫且繁殖力強而供過於求。

非洲大蝸牛以蔬菜、花卉等農作物為食。因此在大部份的地區都被視為入侵物種。非洲大蝸牛一年約生產5-6次,一次平均約生產100個卵。約4個月就能長為成體,但長為成體後仍會緩慢成長。在飼養環境下,壽命約5-6年;但最久可能可到10年。

蝸牛在各種文化中的象徵意義也不相同,在中國,蝸牛象徵緩慢、落後;在西歐則象徵頑強和堅持不懈;有的民族以蝸牛的行動預測天氣,芬蘭人認為如果蝸牛的觸角伸的很長,就意味著明天有一個好天氣。﹝摘自維基百科﹞

DSC00010

DSC00009

辦公室門口出現的非洲大蝸牛

Achatina_fulica_Thailand

維基百科的非洲大蝸牛圖片

法式田螺

法式田螺(Escargots),也稱法國蝸牛(法國人把蝸牛稱為田螺),是一種可食用的陸上蝸牛。在法國菜裡,法式田螺是著名的美食,與東亞地區的鮑魚齊名,一般會用來作頭盤菜。在法國,蝸牛昔時曾是很普遍的日常廉價食品,但後來因為人民濫捕蝸牛,導致日後蝸牛數量急降,價格也變得昂貴,使得後來法國人一般只在喜慶的日子才食用蝸牛。

法國蝸牛比一般的蝸牛大、肉厚,特別是產自勃艮第的蝸牛,一般都是烤製食用。在高級飯店所吃到的法國蝸牛,一般都是當日從法國空運來的新鮮蝸牛,價格也相當的昂貴。在世界上,並非所有116 種的蝸牛都可以食用,不過其中還是有很多是可食的;即使在可食用的品種裡,不同品種的味道及口感各異,而其中有兩種品種有法國原生,成為了法國菜所用的蝸牛品種。這兩種蝸牛中有一種散大蝸牛(Helix aspersa,法語:Petit Gris),在全球的溫帶氣候地區都普遍繁殖。

20095301283923496

最常見的烹調方式是與大蒜和牛油一起烹煮,然後把煮好的蝸牛肉和汁液放進殼裡。蝸牛一般都會用有小凹坑的碟來上菜,以防止蝸牛在碟上滾動。法國人也發明了一種專門吃蝸牛的叉子和鉗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