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2日 星期二

先祖母墳前祭拜

1959年台灣中南部發生八七水災,先祖母何賴早女士也在當年逝世,下葬於先外祖父賴傳先生所提供保留的福地。這些古老的照片提供極為珍貴的歷史資料,可以讓後世子孫緬懷。

祖母賴早墓

二伯父何天數先生之三子何明雄先生,戴著斗笠牽著台灣水牛。他的身分證職業欄登記為自耕農,因此何氏家族購買的土地都用他的名字登記,使他成為大地主。

祖母賴早墓1

二伯父何天數先生之次子何澄清先生,其背後為仙草姑婆。

祖母賴早墓2

這張照片為已經失傳的景像,稱為「猜墓粿」 。從前經濟條件不佳,掃墓結束的時候會放鞭炮,附近的小孩子便會聚集過來排隊領取祭拜剩餘的食物,如今已經沒有人會做這種事情了。

從前清明掃幕後,會將祭拜後的麵粿、紅龜粿等分散給前來乞討的孩童,稱為「揖墓粿」,也稱「印墓粿」;有時也會出謎要他們猜,故也稱為「猜墓粿」,表示有能力施捨而祖德流芳,也有希望附近孩童放牛時不要踐踏、破壞祖墳的用意;一說認為「揖」有乞討之意,不好聽,而「揖」、「臆」音近,才改稱「臆(猜)墓粿」。若墓粿不夠分,童謠有提及「豆干鴨卵提來湊」,但一般是給銅板。現代國民所得升高,乞討的孩童漸少,「揖墓粿」的習俗也逐漸消失了。﹝摘自台灣節慶之美﹞

祖母賴早墓3

何基丞在墓碑前

祖母賴早墓5

家族及阿姑在墓前奠祭

祖母賴早墓6

家族在墓前合掌祭拜

祖母賴早墓8

何氏大家族在先祖母何賴早女士墳前合照

2 則留言:

  1. 從前清明掃墓是大工程,要跑五六個地方。大批人先花時間找停車位,提著大包小包經過重重關卡才到得了我們先人的墳前。然後開始灑掃墓地,割草排列祭品,接著孩子就爬上土丘壓紙錢,祭拜完就是我最喜歡的時間,剝蛋!剝下的蛋殼灑到土丘上,蛋我們沾鹽吃掉。每祭完一個墳,東西就少一點,大隊人馬剛好把帶來的東西通通就地吃掉。後來阿公將家族墓整合在一起,少了許多趣味(或是苦差事)但方便了子孫祭拜,也比較環保吧!

    回覆刪除
  2. 注意到嗎? 先祖母墓碑上刻的是。。。佳城,而不是。。。之墓。
    所以那時,二哥(澄祥)常開玩笑問人家要不要住佳城? 聽起來像一處不錯的透天厝。
    那時掃墓像郊遊,很熱鬧,很溫馨,也很慎重。家族裡每個大人小孩彼此都可叫出名字,很團結,很熟悉,也很...親愛精誠吧!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