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資料台中市有二個清代考棚建築遺跡,一個在水源地,一個在民生路39巷內,老實說我都沒有親眼看見過。可見台中市光想要享有「文化城」的雅名,事實上市政府主政者並沒有多少文化素養,了解什麼是文化。
台灣府儒考棚
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網站有提到:「台灣府儒考棚,其現址在台中市西區民生路三十九巷內,原為清光緒十七年(1891)新省會台灣府城小北門街內建築群的主體部份,俗稱考棚,為今日台灣僅存的考棚建物。」
這是民生路39巷內的台灣府儒考棚,無法置評。
水源地湧泉閣
猶如一場時光之旅,水源地公園的前身可溯及清末儒學考棚,於日治時代大舉拆遷,成為後來的「湧泉閣」,但歲月消蝕,如今,僅存影中姿態任憑弔。
台中市北區雙十路上的文英館是市區之藝文空間,鄰近的台中游泳池在炎炎夏日是戲水好去處,一旁的一中街是著名的夜市、補習班聚集之所,鎮日人聲鼎沸。回首60年前,這裡卻是台中市最大的「水源地」公園,園內有一座古色古香的中式木造建築「湧泉閣」,正是台中市民休憩之所在,然而在時代變遷下,湧泉閣早已塌毀,留下的,只有在老照片中所呈現的風姿,以及層層的思念。
關於湧泉閣的歷史,要從1889年台中建省說起,當時清廷以東大墩(現今台中市中區)及橋仔頭庄(現今台中市南區)為省城基地,斥資興建台灣省城,並在城內設有台灣府儒學考棚,以供台灣各地學子來此考取功名之用,沒想到這座考棚只使用過一次,在1895年日本佔領台灣之後,廢止了科舉考試,改採現代的學校教育。
除了廢止科舉考試之外,日本政府也大幅改造台灣。以台中市來說,不但將原有的城牆及城門拆除來興建道路,而清朝時期所興建的孔廟、文武廟、官衙也陸續遭到拆除,改以現代化的水泥、紅磚建築,至於在台灣府儒學考棚方面也因此被拆除,部份的木造建材轉賣給民間,據說為大甲的杜姓家族所購買,以牛車運回大甲興建祖厝。雖是遭到拆除命運,可是日本政府認為部分清代建築物具有古蹟及歷史意義,因此將北門樓遷移到台中公園內,而台灣府儒學考棚主樓則被遷移到新高町的水源地。
水源地是台中市飲用水的供應地點,不但設有抽取地下水及儲水等設備,更設立一座游泳池,即現今位於雙十路上的台中游泳池,而台灣府儒學考棚主樓被遷移至此,即更名為「湧泉閣」,成為台中市的名勝及地標之一。
1932年,台中州告示第50號公告,規劃在台中公園東北方向之水源地來開闢「水源地公園」,內有游泳池、體育場等設備,使得市民有休閒健身的地方,這正是台中市最早的運動休閒體育園區,而湧泉閣也被納入其中,甚至如同台中公園內的「池亭」,被視為是「水源地公園」的標誌。
當時,湧泉閣上可以俯看水源地公園全景,甚至於在台中游泳池內的泳客也被「一覽無遺」,因此在民風保留的年代,就有些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遊客專門跑到湧泉閣上,觀看在池內游泳的女性,這也使得湧泉閣蒙上一層污名。
到了1950年代,湧泉閣因年久失修而塌毀,台中市政府並無重修之打算,而將其清理之後,湧泉閣自此消失在台中市區之中。目前湧泉閣的所在地已改為小型公園,每日清晨時分,總有不少愛鳥人士提著鳥籠,前來此地溜鳥,並讓愛鳥相互比賽鳴叫聲。在小鳥清亮的叫聲中,陽光逐漸明亮起來,都市裡的一天忙碌生活就此展開,但會有幾個人記得,這裡曾經有一座木造的亭樓呢?大概也只能從泛黃的老照片中找尋其蹤影吧!﹝摘自台中認同網 林良哲﹞
水源地湧泉閣的清代考棚原來座落在台中州廳的位置,日治初期還曾作為政府廳舍使用,又因建造新的州廳,1924年將考棚主樓搬遷到水源地做為前朝政府文物保存,1950年代因年久失修而毀棄,所以忘了吧!再想它又有什麼用!
的確!有時想想真該忘了,想它也不會再出現,記取它常常又敵不過利益的薰心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