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6日 星期四

台灣的文化

討論台灣的文化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想要了解台灣就必須先探討台灣人民隱藏在內心當中,卻無法明確表達出來的一種意識型態,這些來自不同時空環境所產生的文化背景,分別殖入在不同族群的生活當中,表現在對各種事物的觀感反應,無形當中在互相衝擊之後又創造出另一種文化。

世界各國的文明及民族精神發展都有獨特的過程,基本上都有一定的歷史規律可循,只是台灣的歷史文化發生在短期間內變化多端,混合的程度非常驚人,這種多樣化的組合有其值得探討的地方。

台灣原本只是孤懸於中國東南方,與世無爭面對太平洋的一個島嶼,在歷史的洪流當中與大陸地區隔著海峽沒有多少瓜葛可言,島上有人類的出現可能來自其他地區航海迷路的海洋居民,落地生根之後成為台灣島上的原住民,利用島上的天然資源過著原始的生活,產生只有語言卻沒有文字的生活習慣文化。

歷史記載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正式駐兵澎湖群島,隸屬閩南晉江縣。1225年趙汝適所著諸蕃志提到「泉有海島,曰澎湖群島,隸晉江縣。」,正式確認澎湖群島屬南宋版圖。

16世紀中期的大海洋時代,歐洲各國的航運發達,紛紛遠渡重洋到亞洲尋求貿易的機會,葡萄牙、西班牙及荷蘭人都曾路過台灣建立據點留下部份文化足跡,中國及日本的海賊也到台灣出沒,基本上都是和島上的居民以物易物各取所需,缺乏有系統大規模的統治行為。

移民文化

1662年南明延平郡王鄭成功打敗盤劇在台南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經鄭氏三代統治台灣建立政權至1683年降清為止,統治時間前後共23年。鄭成功以反清復明為口號大規招募移民渡海拓殖台灣,在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協助下,建立完整的中央政府體制,撫土民,通商販,興學校,進人才,定制度,標準的佔地為王號令台灣地區。這是台灣第一次大規模的從中國大陸移民,其文化背景是維持漢族文化對抗滿清政府的異族統治,同時將沿海地區為保佑航海安全的宗教信仰引進台灣。當時移民的人口主要來自福建南部漳州及泉州地區,統稱為閩南人,一部份來自廣東的客家人,因為語言及生活習慣的差別,在台灣有了一些文化的差異性,各自有群聚的村落。

統一全中國的滿清政府並不在乎台灣這個彈丸之地,卻不容許台灣存在著反抗政權在東南沿海作亂,滿清康熙皇帝於1683年攻取台灣,1684年4月,台灣納入大清帝國版圖,設立大清帝國福建省臺灣府。在17世紀初期大清帝國政府起初對於台灣的統治採消極政策,治台政策儘量以較低的成本來經營建設,並鼓勵人民開墾,先是將十幾萬在荷鄭時期就已居住在台灣的漢人強制遣返大清帝國內地原籍,再對內地人移民台灣嚴格限制,禁止攜帶家眷,所以產生台灣人:「有唐山公,沒有唐山嬤。」及死後「撿骨」歸葬的移民文化。

到了18世紀乾隆後期開始出現大量開墾移民,而此台灣移民又以漳州人、泉州人與客家人居多。由於先來後到的土地分配衝突而相繼發生分類械鬥,進而影響日後臺灣族群的分佈。清治官衙控制力薄弱,無法禁絕遏止,地方官甚至藉漠視兩方爭鬥與分化,造成兩敗俱傷以削減可能的叛亂力量。這種族群間的對立,造成經濟與文化交流的更加困難。經19世紀末期兩族群許多地方仕紳努力,才逐漸有所改善。不過到如今,族群分立觀念仍多少還是受其影響。滿清政府實質統治台灣的時間計212年,台灣的人口及開墾的地區逐漸增加。

1885年,大清帝國設立台灣省,並由劉銘傳出任台灣首任巡撫。到1891年為止劉銘傳在台灣設立防禦措施,整理軍備,同時也在台灣開發和建立了許多基礎設施,他督台期間台灣的第一條鐵路開通,從基隆港到新竹,此外他還建立了電報局、煤務局、鐵路局等一系列管理機構,當時台灣省的許多現代化建設比大陸還要進步。

殖民文化

由於1894年到1895年清廷在甲午戰爭的失敗,清廷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和澎湖之主權讓給了當時積極向外擴展勢力的日本。自1895年6月17日台灣總督於台北城舉行「始政式」起,至1945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接收台灣為止,台灣由日本管轄的時期計約50年。

日本政府佔領台灣成為殖民地之後,對台灣的各種地理資源條件進行科學化詳盡的調查,全心全力開發建設要成為帝國殖民地的典範,大量從日本本土招募人才移民台灣,從教育制度面及生活條件的行政措施改造台灣人民變成日本民族的一群,情況有如法國與德國為爭奪「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相仿﹝參考最後一課﹞。

日本政府統治台灣雖然只有短短的50年期間,卻也用日本語文教育出不少忠心的擁護者,在當年的時空環境當中,這些人與統治者之間的距離最短,也因此在戰後台灣回歸國民黨政權統治的時候,不是成為新貴就是成為嚴厲的批評者,然而在內心當中又不能否認自己的出身是來自中華民族。這段日治時期的高壓統治結果形成難以言喻的殖民文化認同感。

難民文化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並簽署《降伏文書》,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代表何應欽接收降書,而後設立由陳儀出任最高行政首長的「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台灣成為中華民國的領土,史稱「光復」。

台灣光復之後,日本人被遣送返國,台灣被殖民的二等國民揚眉吐氣成為戰勝國能夠當家作主的子民,能夠回歸祖國的懷抱,在心中充滿了許多新希望。然而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卻因國共內戰戰敗而播遷到台灣來,隨著到台灣來的軍民有數百萬人,初期他們都是隨著國民黨政權躲避戰禍到台灣來的難民,台灣對這些人而言只是短暫停留的地方,政府並沒有妥善的準備要建設台灣成為長治久安的地區,一切因陋就簡任意行事,比起日治時期嚴格的社會環境制度有如天壤之別,讓經歷兩種統治政權的台灣人民難以適應。

早期國民政府一心想要反攻大陸,在思想上充滿了大中國主義,軍人發給「戰士授田證」,大學畢業生期許在光復大陸後被任命為縣長,各鄉鎮都市的道路都以大陸地名為路名,學校所教授的國文、歷史及地理課程都以中國文化為主,然而現代歷史卻無法交代清楚,地理可以教到成為歷史,這一段期間的難民文化是一場噩夢。

在蔣經國擔任總統之後,終於體會到反攻大陸是一場不可能的任務,政府開始認真的改變作風建設台灣發展經濟,讓台灣逐步的成為民主自由的地方,但是之前在政治方面所留下來的複雜關係卻成為台灣揮之不去的族群認同問題。

多元文化

台灣在光復之前都是採用日本的行政制度,光復之後拼命的出國留學,學習戰勝強國英美國家的教育及行政規定,又要顧及傳統的中國文化,各種學說、理論及制度全都混在一起使用,比起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車同軌、書同文,統一貨幣制度及度量衡還要不如,幸好還能讓汽機車全部靠右行駛,加油及里程採用公制,但是土地房屋面積的計算,及菜市場購物的斤兩計算還是以習慣為主。最好玩的是中華民國的貨幣還是稱為「新台幣」,中華民國憲法叫做國之大法,實施起來的彈性很大。這種多元文化就是台灣文化的特色,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人可以撥亂反正,政治人物也樂得在這種環境之下善盡其用。

三民主義

我將移民、殖民及難民的文化統稱為台灣文化的三民主義,移民創新而不守規矩、殖民被奴化而認命,難民隨時都想逃離是非之地躲到國外關心國內的事物。在這種情況之下組合而成的台灣人稱滿了活力,絕對可以在全世界創造經濟奇蹟,只要不發生戰爭,台灣人會想出各種方法過著更好的日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