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0日 星期一

台中市定古蹟積善樓

北平路住家對面為兒童公園,興安路公園旁邊有一處台中市的市定古蹟「積善樓」,裡面有五棵老榕樹,也是北屯區平田里松柏育樂協會的所在地。所謂「近廟欺神」平常我們難得走到這個地方仔細的觀察一番,今天利用機會整理資料,讓大家注意一下,在我的記憶當中,堂嫂賴瑞禎的娘家好像就在這個地區附近。

賴家原為北屯區的大地主

「心田五美」之後代十三房中,第九房賴長崇之發跡地,即今「積善樓」之所在地。台中賴家來台,大致可分為心田、葛竹、庵後(安厚)三大派等,其中以心田房系人數最多,分布地區以北屯及北區為主。北屯區舊稱三十張犁,早期為平埔族拍宰海(岸裡社)所屬荒埔地,康熙54年岸裡社土官阿莫請墾,雍正年間由「六館業戶」鑿圳開墾後,由六館業戶之「秦登鑑」分配所得份額三十張。

地名由來,開拓初期所墾成土地之面積有150甲(按開墾時每張犁以五甲地計算),而民國9年以其地處大墩街之北而得稱,改名為「北屯」。三十張犁之東南方有「頭張」、「尾張」二小村,可能即為當年拓墾之起終點,由頭張向南開墾至尾張,共有三十張土地。

康熙末年,有平和縣人賴天、賴帝、賴日明、賴福富等入墾於此。乾隆年間,復有賴雲從、賴玩生、賴利生、賴振淵、賴寬等人,自祖籍地平和縣心田鄉赤嶺來台中開墾,並將開發土地以五分比率分為兩庄,即今之三分埔、二分埔。賴雲從(第十五世)有五子,天水、天仙、天河、天露、天在等兄弟,遂由三分埔移居「賴厝」開拓,設蔗,從事製糖生產銷售,地名因此而得稱,於是賴家亦蔚為地方巨族。三分埔,即今松竹里所在,地名由來,由以墾首劃分墾成埔地之分配額有關。南鄰二分埔,當年係由賴姓移民至此拓荒落籍,後來建有多座祖厝。

五美堂樹德派後裔賴日貴,生於嘉慶25年,有清一代,例授歲進士,平時善營積而躍居當年台中首富而名噪一時。相傳「賴厝」開發初期,並未參加水分,後由賴雲從後代所規劃開拓,見諸古文書,於乾隆末葉,三十張犁秦登鑑之土地權早為賴家所取代。

賴家是北屯區之大姓。乾隆年間,賴氏祖先從漳州府平和縣心田鄉老家移民來台,遂定居北屯,從事墾荒,並經營糖起家,而蔚為地方鉅族。北屯地區以賴姓為主流,衍派分支,到處可見其祖厝,諸如賴三傑、賴四安及賴五美等皆是。其間以賴五美派下祖厝在松竹路,至今百餘年保存尚佳,係一傳統式典型家族祠堂。

乾隆中葉,賴雲從(十五世)自祖籍地漳州府平和縣心田鄉渡台,遂在三十張犁(今北屯)從事墾荒,至乾隆50年前後,已獲得館業戶之「秦登鑑」土地份額之業權,於是從事開發三分埔、二分埔等地。賴氏生有五子,世稱為「五美」,現有五美堂祖厝於松竹路。至十七世賴日貴時,由於經營有方,家聲日隆,遂援例捐貢生,並成為當時台中大戶之一。同治9年,後裔賴冕榮(十八世),諱德軒,取進縣學(俗稱中秀才)。

清末(民前十四年),賴氏祖先長榮公為賴氏「心田五美」之後代,十三房中之第九房,由頭張遷居於今之二分埔,建有三合院取名「懷德堂」,廳堂有對聯,上曰:「懷恩我祖克勤古儉以光門第」,下曰:「德願兒孫是則傚丕振家聲」。原三合院之門樓係以土埆建築,不很顯眼,1924年崇仁公依唐山地理師建議,另建新門樓於舊門樓之南,謂此後家業能飛黃騰達,新門樓取名「積善樓」,有勉勵後後世子孫行善助人之意。

積善樓

積善樓創建年代為大正13年(西元1924年),落成於昭和2年(西元1927年),前後共蓋了四年的時間。其格局為三間起中港間再建一層「太子樓」,而左右小港間僅是一層樓的門樓建築。建築工法是以「清水磚」磚砌,屋頂為歇山翹脊頂,整間門樓的建築材料大部分西元1925年是磚和混泥土,而木料方面只有支撐屋頂的桁,和牆面出櫸支撐屋檐的斗拱架構。其牆身是屬於「承重牆」式的建築。積善樓之建築裝飾相當精緻,由屋頂至台基依序介紹如下:

積善樓屋頂為歇山翹脊是以「西施脊」的形式來施作,「西施脊」為大脊上方再增築一小脊,使其屋脊形成兩層,兩層脊間開有「風孔」,以減少風的阻力,在脊上會有許多美麗的裝飾紋樣,由於這種屋脊美艷如西施,故匠師便命名為「西施脊」。整個屋頂的裝飾全部都是傳統建築工法的『泥塑彩繪』,而無一尊交趾陶或剪黏的工法。

脊飾是以兩隻螭虎所團成的『螭虎團爐』,螭虎團爐在傳統的紋樣中經常被應用;香爐為人間與上天神佛的溝通管道,代表「香火鼎盛」,寓意著「薪火相傳」。脊側塑有簡單「捲草」紋樣,用以襯托「螭虎團爐」。

「風孔」處塑有「雙獅戲繡球」,舞獅子為民俗喜慶活動,且寓意祈福消災。脊堵雕塑菊花及合歡鳥,寓意「舉世同歡」,也代表四季花鳥的「秋菊」。脊堵兩側裝有兩面鏡子,除了裝飾外,更有其驅邪之用,民間稱之為「陰陽鏡」。在屋頂上以鏡子為裝飾的做法在台中市的古蹟中很少出現,是積善樓特殊之處。翹脊的下方有「金錢紋」,寓意「財源廣進」。

觀察其屋瓦時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筒瓦」採用朱色的釉磚,而「瓦當」、「滴水」卻是用綠色釉磚,為何一組構件會用兩種不同顏色來搭配,頗值得玩味。
「太子樓」的門上方,雕塑「積善樓」匾,兩側牆面開有八角窗,二樓的女兒牆,以「洗石子」的工法雕作,中港間開「橢圓形孔」,而在兩側間開「長方形孔」作圖案的搭配。

積善樓一樓的牌樓面,門上掛著「平田松柏會」匾。門的兩側是「磨石子」工法的門聯,紅底金字,聯文「得天地精華日暖風和光世第」「鍾山川秀氣雲蒸霞蔚啟人文」。秀面處貼有綠色小方磁磚,磁磚在現今是非常普通的建材,但在日治時期的台灣,磁磚卻是非常高級的裝飾材料。

對看牆兩面身堵均以「磨石子」的工法施作,圖案紋樣則以陰雕的工法來表現,紅石底漆金線。龍爿堵雕有「松、鶴」,圖上方題字「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春水」;虎爿堵雕有「竹、鹿」,圖上方題字「西望瑤池降金母,東來紫氣滿函關」,落款:歲在昭和二年(一九二七年)丁卯主人偶筆。「松、鶴」「竹、鹿」在傳統裝飾紋樣中經常使用,除了「松鶴延年」及「得祿(台語)」「晉祿」之吉祥字樣外,主要是「松鶴」的鶴為南極仙翁的坐騎,松為其配景,隱喻南極仙翁,為男性祝壽。而「竹鹿」的鹿為「麻姑獻壽」中麻姑的坐騎,竹為其配景,隱喻麻姑獻壽,為女性祝壽。

「積善樓」為日治時期的傳統建築,除屋頂及出櫸的斗拱之外,尚可看到西洋建築的裝飾紋樣,在一樓平樑可看到「牛腿」的構件,及檐口「牙子飾」,除了傳統工法之外,也會因時代及時尚,而增添許多外來的建築語彙。

台中市珍貴老樹

積善樓後方庭園植有五株高齡榕樹,盤根錯節、濃蔭蔽天,代表賴姓五兄弟團結合心。其中最老的樹齡超過120年,其餘的也都在70年及80年以上,靜座於此,令人心曠神怡,而發思古之幽情。1999年11月台中市政府指定積善樓為古蹟時,原包括此五株老榕樹,但因法令規定植物不屬於古蹟指定範圍而作罷。

目前,積善樓為北屯區平田里松柏育樂協會辦公室。1979年台中市辦理第四期市地重劃,積善樓被列為抵費地,因此積善樓存廢成為當地熱門話題,幸經地方人士奔走這塊抵費地得以保留。1992年平田里父老鑑於里內並無一供長者聚會休憩聊天運動之場所,乃積極向市府申請補助,並向地方人士募款,整修後成立平田里松柏會,提供里民一個休閒、談天、聚會的好場所。

DSC_0001

兒童公園旁邊的台中市定古蹟「積善樓」。

DSC_0002

積善樓落成於1927年,1999年成為台中市定古蹟。

DSC_0015

屋頂為唐山師傅所建的歇山翹脊頂。

DSC_0005

門的兩側是「磨石子」工法的門聯,紅底金字,聯文「得天地精華日暖風和光世第」「鍾山川秀氣雲蒸霞蔚啟人文」。

DSC_0007

積善樓的背面。

DSC_0006

後為』北屯區平田里松柏育樂協會」辦公室,院中有一「松柏亭」。

DSC_0009

樹齡120年以上的台中市珍貴老榕樹。

DSC_0010

另有四棵高齡的老榕樹。

DSC_0008

老榕樹的紀念石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